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010-8214 1116
                                    網站公告: 若是靠近我 其實我很美 話劇《愿望樹》全國公益巡演 合作招募計劃
                                    創新成果 >> 返回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創新成果 > 正文

                                    公共空間運營的“思”與“行”

                                    更新時間:2018-05-01 14:44:17點擊次數:2626次字號:T|T
                                    相關介紹


                                    不論是“養老驛站、溫馨家園”,還是 “社區文體中心、社區博物館、社區圖書館”,不論是“黨群建設中心、社會組織孵化基地”,還是“市民中心、鄰里中心、協商議事中心”;當不斷涌現的公共空間被冠以各種服務功能的字眼兒時,公共空間運營必須面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問題,便再次進入政府、社會組織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視線中。

                                    接下來的這個案例,不僅見證了“政府、社會組織、服務對象”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政策環境下、在同一個“公共空間”走過的心路歷程,更見證了國家治理現代化帶來的社會活力。

                                     

                                    十年之痛


                                    如果說煙袋斜街73號是“門臉兒”的話,那么設在西城殘聯辦公樓地下一層的“希聯圓夢”產品制作基地便是生產車間了。這種“前店后廠”的運營模式,不僅構建起了“技能培訓、商品生產、展示銷售”為一體的一條龍服務,還為殘疾人提供了不同的工作崗位訓練,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與此同時,為了規范經營管理,“希聯圓夢”還分別在工商局、民政局登記成立了盈利性公司和非營利性社會組織,這種“殘聯主管、企業經營、社會組織服務、殘疾人廣泛參與”的運行模式,即便是今天,也可說是頗具前瞻性的創舉。

                                    然而,2015年的一天,當筆者走進煙袋斜街73號的“希聯圓夢”時,卻是另一番景象。雜亂的空間布局、凌亂的產品陳設、落滿灰塵的工藝品、無精打采的店員……伴隨著從窗門縫兒中吹進的冷風,昔日的美好創想與眼前的門庭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蛟S是疏于管理,或許是政策有變,不論什么緣由,一個寄托眾多殘疾人夢想的地方落寞了。

                                    更心痛的是,2017年,“希聯圓夢”分別在工商局和民政局辦理了注銷手續,一個歷經十年發展的助殘品牌走向了“終結”。有人唏噓,更多的是不舍,這個被稱作“煙袋斜街73號”的公共空間還會紅火起來嗎?

                                     

                                    圍城之困

                                    靜而思之,其實殘疾人服務的需求一直沒有變,之所以難以走出“圍城”,主要是我們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如何解決因就業、康復、文體服務而產生的大量殘疾人手工藝品,聚焦于如何讓這些“過程產物”變成實實在在的有價貨幣,而忽視了如何讓其成為真正具有消費競爭力的商品,這既是全國存在的普遍現象,也是依然面對的“老話題”。

                                    痛定思痛,認真檢視“公共空間-煙袋斜街73號”、“希聯圓夢”公司、“希聯圓夢”社會組織在這個“老話題”中遇到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一,作為殘疾人領域的公共服務空間,其定位既有以營收為目的的市場屬性,也有以助殘服務為目的的社會屬性。而現實中,它發展的源動力更多的是借助和依賴殘聯的影響力,通過政府體制內自產自銷的運營方式獲得資金和資源,而忽視了公共空間的社會化參與,忽視了空間功能的擴充、升級換代。正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久而久之,由于缺乏與時俱進的運營活力,“希聯圓夢”也只能作為曾經的創新符號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其二,作為展銷功能的公共空間,首先離不開產品設計、展陳設計,更離不開營銷推廣。而“希聯圓夢”卻沒有自己的設計部、營銷部,加之采用的規?;爸剖健奔寄芘嘤?,強化了殘疾人的“參與感”,卻弱化了殘疾人手工藝品的商品屬性,更談不上市場競爭力,自然就會形成產品的同質化嚴重和大量囤積。這種缺少廣大消費者檢驗的產品,又怎能形成有效的營銷驅動呢?

                                    其三,在空間運營方面,為滿足公共空間的兩大服務屬性(即市場屬性和社會屬性),運營管理者既要有一定的企業管理經驗,做好營銷;又要掌握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的發展特點,做好服務。而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希聯圓夢”的負責人由殘聯派出,財務由殘聯代管,兩家相對獨立的法人機構并未實現自主運營,殘疾人的主體作用也未充分得以彰顯,盈利性企業與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的互補作用,在公共空間內并未實現。

                                    其四,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新常態下的新動力;在社會治理領域,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斷深入,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正在成為政府向社會轉移職能的重要方式,由殘聯代管的治理方式已不再適宜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更確切的說,只有發揮公共空間的“共管、共治、共服”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包括殘疾人在內的更廣泛人群的參與性和創造力,實現“社會問題社會來解決”的科學路徑。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要為“煙袋斜街73號-希聯圓夢”的創新精神點贊,因為,在為殘疾人謀福祉的這條路上,再多探索、再多失敗都不為過。對于后來者,站在未來看現在,方可“思過、明志、籌謀”。

                                     

                                    品牌重塑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2017年8月17日,煙袋斜街73號,重張開業。重拾“第二春”的它,此次取名“希聯圓夢殘疾人雙創基地”。

                                     

                                     

                                     

                                    IMG_3679.JPG

                                    新的名稱,意味著新的理念、行動與變革。西城區殘疾人聯合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北京市西城區公益文化傳播中心承擔了空間運營和變革推動者的角色,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更具市場化、社會化、精細化的行動計劃。

                                    首先,他們對“希聯圓夢”的品牌進行了二次規劃。從CI識別系統(包括MI、BI、VI、AI),到空間功能設置;從子品牌支撐體系,到可視化管理系統的應用;從“1+X”運營團隊,到“物質+精神”雙輪驅動;一場值得期待的變革正在付諸行動。

                                    其次,他們提出了 授漁、共享、改善” 的運營理念(MI),并使之成為政府、社會組織、殘疾人及其照顧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愿景”,為形成“命運共同體”式的行動聯盟,增強了辨識性、感召力和凝聚力。

                                    第三,在行動實施層面(BI、Vi、AI),他們抽絲剝繭,制定出更具實操性的行動方案。

                                    圍繞“授漁”,基地內的“三米工坊”,針對肢體、聾啞、視力殘疾人的身體特征,通過技藝革新,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掐絲琺瑯、彩塑手作、布藝手工、金石篆刻、調音調律、油畫插畫、特色剪紙、花藝美甲、古籍修復等多門類、跨領域的技能培訓,讓殘疾朋友們學到“好手藝”;針對心智障礙人士開設的“一維課堂”藝術療愈空間,他們在藝術老師的指導下接受訓練和創作,自身潛能得以充分挖掘、調動、激發;讓殘疾人掌握更具吸引力、多技能的創富手段,為實現有競爭力的營銷行動練好“基本功”,他們行動了起來。

                                    IMG_4295.JPGIMG_3699.JPG

                                    圍繞“共享”,通過動員社會資源,愛心企業家李明和資深調音師吳慶云的鋼琴捐來了,籌劃中的殘疾人調音師培訓班即將開課;首批通過公開招募的20名 創業導師團”建起來了,可通過“一對一、多對一”為有需求的殘疾朋友“問診把脈”,提供個性化創業就業解決方案;招募180名、13個崗位的“專業志愿者”參與空間服務管理,使人力、智力資源朝著社會化運營方向聚集;通過開設心靈驛站,將共享資源延伸至殘疾人主要照顧者。

                                    IMG_4004.JPGIMG_4311.JPG

                                     

                                    圍繞“改善”,游客既可在店內看到琳瑯滿目的原創藝術品,通過掃描二維碼,輕松買走藝術品;還可免費參加“新非遺、心體驗”、“巧手心意DIY”等特色體驗課,與殘疾朋友共同完成一件藝術品。通過施行“365天無停業、店內錯時營銷、產品定制開發、殘疾人藝術家創意市集、主題活動策劃、殘疾人明星示范崗、多媒體咨詢文化視窗、現代展陳設計、公益創投大賽”等多種線上線下營銷傳播手段,鏈接社會資源,提升產品競爭力,改善殘、健融合方式,促進殘疾人物質和精神雙豐收。

                                    第四,為了激發殘疾人的參與熱情,運營機構還專門設計了“前置咨詢、建立檔案、導師預約、輔導診斷、效果反饋、個案跟蹤、案例匯總”等一體化創業就業輔導流程,并通過“面訪、電話、電子郵件、上門、視頻”等多種方式為殘疾人提供人性化的支持服務。

                                    小試牛刀之后,“小平臺、大服務”的作用得以彰顯。第一個月的銷售額突破七千元,第一位視障女孩孫千打來了創業咨詢電話,第一位殘疾人創業明星柳硯潔的環??诩t脫銷了,第一位技藝大師張忠強的彩塑班收徒了,第一位創業導師潘騰走上了“一維課堂”美術導師的舞臺,第一個失聰女孩的工作室“心池手作”落戶基地,河北豐潤區特教學校、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特教學校尋求合作的橄欖枝伸來了……正如成都市殘聯理事長何向宗來訪時所說:“你們的面積雖小但空間功能非常合理,你們的運營團隊非常有經驗,基地的示范效應、IMG_4317.JPG0E0FE444-A138-4BBA-BAE1-34C839F35AC6.JPG運營理念和行動計劃更加清晰可操作” 。

                                    更令大家欣慰的是,曾經在此服務多年的殘疾人篆刻家薛國梁又回來了,望著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他感慨地說:“人生有許多個開始,這里就是我的新生,我也要創業”。

                                     

                                    客觀分析

                                     “希聯圓夢”殘疾人雙創基地的正式啟動,體現出三個特征。一是文創特征,就是通過技能培訓與藝術創新,讓殘疾人掌握生存本領;二是市場特征,通過創意產品、新營銷手段,讓殘疾人獲得更多價值;三是地域特征,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要讓殘疾人的社會活動更適應時代發展。

                                    同時,公共空間提供的“聚集資源、技能培訓、創業輔導、組織培育、展示義賣、文化傳播”等六大支持性服務,加之社會化的多元參與,放大了空間運營的效果,真正體現了讓助殘服務“零距離、無障礙”。

                                     

                                    結束語

                                    作為這次行動的親歷者,或許“希聯圓夢”未來的變革之路還很艱辛,但是面對“老話題、老地方”,唯有“新理念、新行動”才能探尋到最有效的破解之法。更難能可貴的,我們從中看到了社會組織快速崛起的力量。

                                     

                                    北京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275號B205

                                    盤錦地址:興隆臺區步行街南金瑪正和二層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基地

                                    總    機:(+86 10) 8214 1116
                                                                      女人在线操B